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还有哪些习俗是你不知道的?

意大利时间:2018-04-05 16:38 作者:admin 阅读:

 

来源:华人头条综合整理

清明祭祖扫墓,慎终追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希望寄托。因为有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这些共同的情感寄托,让中国人走多远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这股力量牢牢地把华人凝聚在一起。许多华人在清明都会回到故里祭拜逝去的亲人,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清明的习俗并不只有祭祖扫墓而已......

清明节是怎样演变至今的?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时候的清明节还只是人们春游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习俗的节日。

在那时候,清明节还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因为清明与寒食节的日期实在离得太近了,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这首诗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的心腹忠臣介子推临死前写给晋文公的血书。

相传,晋文公为了请介子推出山,在介子推住的山上放了把火,结果把介子推给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此后,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常带身边,鞭策自己,励精图治,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寒食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寒食,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代高翥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宋代欧阳修

从以上两首风格不同的诗词里,可以看出来,在古代融合了寒食习俗后的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壹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折叠插柳/戴柳

 

戴柳的习俗除了与纪念介子推有关,还有说法是,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而插柳戴柳。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都吃些什么?

 壹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制成。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温馨提示: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森林防火意识不可少。大家在扫墓时,一定要将杂草清除干净后再行祭拜,待纸钱等燃尽后,确定没有明火了,才离开,注意用火安全。

 

清明天气多变,要多多关注实时天气预报,注意及时添加衣物,以防感冒哦。

 

                                                                                                                                         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意大利客服)

上一篇:她在这场劳资纠纷中,输掉了什么?...
下一篇:参加复活节活动, 西班牙小公主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