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这里的雾尤其浓,浓到几乎看不到山腰。山腰下,传来中国工人用凿子捶打石板的声音。采石场的场主则在周边溜达,以确保工人们在处理这些珍贵的原材料时足够小心。
几米以外的地方,总是停着一辆卡车,等着拉粗石。在经过一段陡峭的山路后,这些粗石会被送到两个小镇--巴尼奥洛(Bagnolo Piemonte)和巴尔杰(Barge)--的车间里。每天都是如此。而这里--这个意大利北部山谷,是全欧洲华人比例最高的地方。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超过1300名中国人来到这里安家扎根,占当地人口比例的10%。在巴尔杰,中文发音的Hu成为了最常见的名字,华人对当地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些中国人的到来,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社会试验:20年的迁徙、移民,无意中给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的社会融合政策提供了试验场。
传奇人物
吸引他们到来的是这种叫作Luserna的石岩。这种具有不同色调的叶片岩土体,在当地被称作"灰金",是这里的经济支柱。每年,有大约15吨的Luserna石岩,通过85个散落在山间的采石场被开采出来。
运营者表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业疲软,让该行业受到重创。而如果不是一个中国人的出现,该行业的麻烦恐怕还会更大。他就是Deng Lunqiao(音译邓伦桥),一个当地的传奇人物。1994年,来自中国浙江的石匠邓伦桥因为在米兰看到了一块石板,而来到了巴尔杰。
在一段时间里,当地工厂都试图找更多人手,但该地区人力资源实在有限。而邓伦桥成为了第一批在山谷中定居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他们开始在当地石材行业工作。伴随着他们的到来,当地的石材切割企业意识到可以提高生产力,这吸引了更多中国工人来到这里。当地石材厂的经理里帕雷斯(Luca Liporace)说,"这是一群很努力的工人,他们很愿意学,学得也很快"。
Chinesische Steinmetze in Italien (DW/G. Saudelli)
华人石匠们既在采石场也在粗石加工车间里工作
很多中国石匠都更愿意自己做买卖。如今,很多都开了自己的车间,从意大利采石场那里买粗石,在切割和抛光处理后再卖回给这些意大利的采石场。
和平共处
石材工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人迁徙带来的人口变化,给当地带来了社会变革。在这个安静、偏远的意大利山谷,这种转变要比大城市罗马、米兰明显的多。
尽管这里很少发生种族主义事件,但是中国社区和当地民众似乎和平地生活在平行社会里,很难实现真正的融合。而实现融合的突破口,在孩子们身上。
在过去这些年里,当地举办了不少可以让意大利以及华人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后活动、夏令营、剧目排演。
这些项目算是比较成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意大利出生的华人小孩来说,相比较那些后搬到这里的,他们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也不会体会到文化冲击。 "然而即便是这些孩子,也没有100%的融入这里的社会。他们还是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的文化圈里",在当地工作了10年的语言、文化协调员卡尔德拉(Sara Caldera)说。
年轻一代
考虑到当地中小学里有20%学生是华裔--这远高于意大利的平均水平,融合问题尤其紧迫。
巴尼奥洛和巴尔杰的学校逐步实施了一些针对华人学生的服务,例如安排文化调解员,特别开设意大利语班。不过社会工作者认为,还急需更多的资金与人力资源。
Chinesische Steinmetze in Italien (DW/G. Saudelli)
很多华人还是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的文化圈里
尽管资金和人力不足,还是有很多华裔年青人成功地融入了意大利社会,离开了山城,前往其他地区工作学习。
黄在同(音)就是其中之一,他6岁从中国来到巴尼奥洛,在这里长大,如今在都灵上大学。他说,在职业方面,年轻一代没有兴趣跟随父辈的脚步。"他们(年轻一代)想要开店,当企业家",他说,"凿石头的老一代将成为最后一批干这种活的中国人。"
就像他们之前的意大利人一样,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代际转移,可能会逐渐让华人远离石材切割行业。
"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因此不想再做这类工作",石材厂经理里帕雷斯表示。"十年后再来,这些人都不会再干这个了。"(德国之声中文网)
免责申明本站刊载的文章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部分内容经网络转载,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