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护照和登机牌!11月底起,罗马机场开始“刷脸"登机!
(内容来自:意烩 oushitalia)
综合意大利《信使报》、fanpage网站报道,这项新技术将于11月底在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开始试行,用于1号航站楼的85号和86号登机口,即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旗下的由罗马到阿姆斯特丹的航班。
图片来源:《信使报》报道截图
· 生物识别系统如何运作?
据报道,这是“刷脸”这类生物识别系统首次在意大利机场使用,接下来几个月米兰利纳特(Linate)机场也将引入,预计2021年开始在整个意大利推行。该系统在旅客网上办理登机手续时获取相关数据,旅客到达航站楼,来到名为“fai-da-te”的自助机器前,将护照放在扫描仪下,同时进行面部识别,比照旅客证件和机票预订信息的参数,生成一个名为token的临时数据秘钥,用于后续的安检、登机等,不需要护照等旅行证件,只需一路“刷脸”。所有数据将在登机1小时后被清除。
· 手提行李内的液体和电子产品无需取出过安检
不仅如此,在明年的2月到3月间,菲乌米奇诺机场还将引进最新的手提行李安检仪器。据报道,这款仪器已经开始在米兰马尔彭萨机场(Malpensa)试行,可以在不将液体和电子产品从行李箱中拿出的情况下,对行李进行X射线光扫描,即可获得更为精确的高清图像,从而记录并向操作员报告任何异常情况。新的安检仪器还能识别少量的爆炸物品。这样一来,在安检时,旅客无需将洗发水、沐浴露、平板电脑等产品从手提行李中拿出。为了加快运营速度,不久前才重新开放的米兰利纳特机场也推行这一方法。
图片来源:pixabay网站
· 走在科技最前沿,新加坡机场和北京首都、大兴两大机场早已推行自助值机系统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机场体验,意大利的机场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要说在这条科技道路上走得最远的,还要数新加坡。
新加坡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在2017年为出行旅客提供全套“畅快通行”(FAST)流程,是全球首个在大型机场推行此套服务的航站楼,旅客在离境的各个环节都可选择自助服务完成操作,该流程包括值机、行李托运、通关以及登记,安检验证则需通过面部和生物识别技术完成。
图片来源:新加坡樟宜机场官网
而北京首都机场从2018年起就已开启“人脸识别”安检系统,在身份检查环节,旅客一共需要经过“两道门”的核验,过去的人工证件检查岗换成了机器查验。第一道门的机器可以对旅客的登机牌和身份证进行核验,第二道门则用来进行人脸拍照,实现身份比对。而在新建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在办理登机牌的时候进行人脸识别认证,不需出示任何身份证件即可完成“扫脸办票”。如果旅客的面部人像信息未进入系统数据库,自助值机设备还会询问、提示旅客是否进行面像采集,一旦录入,旅客今后自助值机将更方便更快捷。
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大兴机场站检票口。(图片来源:新华社/张晨霖 摄)
不久前,SITA(国际航空电信公司)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2019年度创新论坛上描绘了未来的旅行场景:借助生物识别技术,无需出示登机牌和身份证件,旅客只需“刷脸”,简单快捷。
该技术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和盖特威克机场(易捷航空公司航班)已经开始使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意大利航空公司(Alitalia)从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到罗马的航班也将推行。
· 数据信息引发隐私安全担忧
如今,全球有38个电子登机口,约1000万人次使用。SITA的专家还指出,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下,人们借助智能手机,在家就能完成数字身份的创建。还有人预言,未来几年,数字身份不止适用于单次旅程,而是被记录在数据库内,可一直用于登机而无需出示证件和登机牌。当然,这也将产生隐私安全问题。
机场“刷脸”技术的目标是给民众带来更多便捷,但很多民众并不持支持态度。
网民@Divoll:我还是更偏向使用护照。谁能给我们保证,机场会在“刷脸”一小时后就删除我们的脸部信息?如果他们(机场)是永久保存我们的脸部信息,(那么)总有一天会出事的,谁知道是什么事呢!
网民@sdemix:当然,这对各个航空公司来说,能省掉不少程序以及其他工作,但是谁能确保“生物特征检测(指‘刷脸’)”不会成为商品呢?
网民@rawlivic:(先是)全面监控中国人。(接着)扼杀自由的审查委员会取消了现金使用——让民众“缴械”的方法,之后,再用生物特征检测完成余下工作……(最后达到)将所有市民变成奴隶(的目的)。这是(他们的完整)计划!
如果有人去机场忘了带有效证件(怎么办)?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飞走,这样他们下次才不会忘!
网民@Simona:这么做的话,自助办理登机口会被堵死吧……我真想看看(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网民@Chiara:(这么一来)我们就只能回家了……
网民@Flavio幽默地表示:回来的“脸”是个问题……
((内容来自:意烩 oushitalia)综编,翻译:石头、俞一,编辑:唐快哉,部分资料来自新加坡樟宜机场官网、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图片来源见标注)